深化務實合作 推動共同發展 ——第八屆中國—南亞東南亞智庫論壇增進互信共識提供多元智慧
時間:2022/11/21 14:38:46|點擊數:
“本次論壇延續了往屆規格高、嘉賓多、議題新、氛圍好的傳統,也充分彰顯了疫情背景下,智庫論壇對于增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11月20日,省社科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副院長黃小軍在第八屆中國—南亞東南亞智庫論壇閉幕式上說道。
歷經近10年發展,中國—南亞東南亞智庫論壇已經成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間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議題設置最廣、成果最多的國際學術會議。相較上屆,本次論壇嘉賓擴增至中亞、西亞、非洲等區域的23個國家,圍繞“深化務實合作 共謀創新發展——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命運共同體建設”主題,170余位政要、專家、學者發表真知灼見,為攜手共建中國—南亞東南亞命運共同體,務實推進國際次區域合作,高質量構建多邊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提供了思想新動能。
緊密合作 合作共贏持續升溫
本次論壇的一大特點是嘉賓發言與論壇議題結合緊密,并就具體話題從不同視角展開闡述,提供多元智慧,尋求國際化視野上的互信與共識。
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劉稚,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講師李佩梅都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國際合作。劉稚介紹:“抗疫中,瀾湄國家的相互支持形成了共同語言,構建了區域衛生公共治理的良好基礎。”李佩梅則分享了中國援助馬來西亞抗疫的故事,她認為國際合作的加強突破了不同國家在抗疫政策上的分歧,有效抑制了疫情傳播。
推動共同發展是另一個熱議的焦點。來自孟加拉國的阿加邁德·加利布教授認為,中國與南亞國家之間應該以科研交流為重點,促進和平與發展兩個全球性戰略的落實,推動彼此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的經驗交流。對此,我國學者樓春豪等人回應,要積極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在南亞區域落地,妥善處理分歧矛盾,為孕育命運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這也有利于減貧扶貧、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務實合作。
平行論壇上,專家們圍繞國際次區域經濟合作建言獻策。外交學院的蘇浩教授以“開放區域主義的新內涵與亞洲整體合作框架建構”為題,提出東南亞國家可通過加強相互間的協調與合作,形成開放區域主義的2.0時代。省社科院和云南財經大學的專家則指出,應該細化推進數字經濟合作方案,聯合培養多語種加數字經濟的復合型人才,與各國共享數字經濟的先進經驗。
才思匯聚 共同體意識不斷提升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尹錫南已經是第3次參與該論壇,“幾位學者的發言,都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回應。大家一致認為命運共同體構建是惠及各方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潘金娥教授指出,推動構建中國與越南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為新時期中越關系的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相信在中越兩國執政黨的引領下,兩國友好合作將取得更多務實成果。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研究員鄧穎穎著重從人文交流的維度探討了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建議要推進人文交流,為泛南海區域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海洋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之所以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尊重和認可,本質上看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圳大學戴永紅教授的觀點贏得中外嘉賓的認可。
兩天的討論成果豐碩,嘉賓們在共同助力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推進開放合作、共享發展機遇、共同推進包容發展、共創美好未來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
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顧問吳欽貌梭給予本次論壇高度肯定:“智庫論壇能促進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和經濟發展。通過彼此攜手努力,增強互信,21世紀的‘亞洲的世紀’必將盡快到來,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也將因此受益。”
來源/作者:云南日報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