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雅卉、樊盛濤:云南小黃姜產業要利用好平臺這個加速器
時間:2023/1/19 22:57:02|點擊數:
【編者按】
中國有超69萬個行政村、超260萬個自然村,如何讓如此大規模的村莊實現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條條不同的路子出來。
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改變農村社會圖景?;ヂ摼W與農業關系的處理,關乎三農的未來,關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值得深度研究和長期關注。
2022年,澎湃新聞啟動“農業與互聯網”調研計劃2022,走進全國10個農產品原產地,撰寫10份調研報告,10份政策參考,拍攝10部紀錄短片,剖析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傅小凡 制圖
云南氣候立體、光熱充沛、空氣優質、土地肥沃,擁有發展農業,特別是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優越自然先決條件。以前,由于遠離消費市場,加上基礎設施落后的限制,大量的優質農產品“藏在深閨無人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的推進,電商成為云南特色產品走出大山,走上城市餐桌的加速器。
2022年12月,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走進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調研小黃姜產業在平臺經濟助力下的發展現狀,挖掘產業優勢。調研中,我們發現了電商平臺與當地產業協調發展的潛力,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電商成為有效鏈接農戶和市場,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充分流入“三農”領域的主要推力。隨著數字化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政府開始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進一步利用獨特的地域農產品資源開展電商建設和運營,從完善電商基礎設施、培養電商運營人才、鼓勵農戶參與電商、打造特色電商農產品等多方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助力脫貧攻堅。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把電商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以“抓平臺、抓創新、抓服務”三個抓手為載體,不斷催生新動能、釋放新活力,使農村因電商扶貧“活”起來、產業因電商扶貧“興”起來、貧困群眾因電商扶貧“富”起來。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蒙自市以脫貧摘帽為目標,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突破口,創品牌、搭平臺、暢渠道、優服務、建網軍,全面推動互聯網與脫貧攻堅工作融合發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貧困家庭順利實現“網創”和增收。
蒙自市電子商務以農特產品為支撐,主要銷售有石榴、枇杷、小黃姜以及全州其他縣市的優質產品。2017年蒙自市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達6.5億元,2018年實現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8億元,同比增長23%,2018年10月,蒙自市以名列全國第十七名、全省第三名的成績榮獲“2017至2018年電商示范百佳縣稱號”。
2021年紅河州網絡電商達21263家,實現電商網絡零售額38.5億元,同比增長40.63%。2022年1-11月,全州實現電商交易總額223.07億元,排名全省第3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54%??缇畴娚虡I務借助RCEP落地和中老鐵路通車的利好,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進一步豐富了紅河州跨境電商業態。
目前蒙自的小黃姜主要以鮮姜、烤姜片形式銷售,鮮姜主要銷往廣東、廣西、四川、越南,烤姜主要銷往湖北、山東。
一、電商平臺助力蒙自小黃姜產業加速發展
生姜屬蘘荷科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具有辛辣味,能食用和藥用,大多數做調味品用,具有開胃、健脾、發汗、驅寒、散熱、佐餐、助消化的作用,是典型的藥食兼用型蔬菜。云南是僅次于山東的國內生姜生產大省,所產生姜塊莖不大,纖維細膩,含油量高,色澤偏黃,香氣濃郁,素以肥碩、飽滿、汁豐、色鮮味美的品質著稱,一般統稱為云南小黃姜。云南種植小黃姜的地區比較廣,其中以曲靖的羅平、紅河的蒙自還有文山等地區較為集中。曲靖的羅平是目前省內生姜種植面積最大的縣, 2006年,“羅平小黃姜”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019年,“羅平小黃姜”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蒙自市2022年小黃姜種植面積47100畝,產量11.7萬噸,產值3.06億。全市十三個鄉鎮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山區,其中冷泉鄉、芷村鄉、期路白鄉種植面積較大,均在8000畝以上,壩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新安所街道辦事處,有6000畝。目前蒙自的小黃姜主要是以鮮姜、烤姜片形式銷售,鮮姜主要銷往廣東、廣西、四川、越南,烤姜主要銷往湖北、山東。
蒙自電子商務從2013年起步,2015年被列入云南省8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之一,這些年來,蒙自市電商發展在服務體系、品牌培育、營銷渠道、人才培養、物流協同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2016年蒙自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6億元,其中僅農產品就實現了3.25億的銷售額。2018年4月,蒙自被列為云南省的電子商務試點市,按照“州級創平臺、縣級做園區、鄉級建站庫、村級布網點”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已經探索實踐出的“電商生態圈建設+新能源共享物流+電子商務大數據”創新模式,用創新助力蒙自農業農村的加速發展,跑出蒙自創新“加速度”,為蒙自鄉村振興再添新動能。2018年底,蒙自市與拼多多聯合當地商家,在“多多助農”頻道推出“2018云南現挖生態小黃姜” 促銷活動,在各電商平臺持續開展15天的小黃姜電商扶貧活動,僅活動當天,不到24小時就賣出了近2.5萬單,總重量超過15萬斤?;顒咏Y束時,小黃姜總銷量達50萬件,1000多噸,銷售額在580萬元左右,惠及農戶5000余人。
小黃姜收獲季節,電商胡超到云南紅河州的大山里收購小黃姜。
二、黃姜電商銷售存在的問題
1、缺乏品牌意識
蒙自市是紅河州的特色農業發展領頭羊,素以優質的水果而聞名。相比之下,蒙自現階段的生姜種植面積不大、種植歷史不長,電商平臺銷售的蒙自小黃姜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區域特色產品,并沒有培育出類似于“羅平小黃姜”一樣的地理標志產品或者美譽度很高的品牌。此外,生姜種植大多集中在山區,以家庭種植為主,規?;N植很少,產量不穩定,距目標市場較遠,交易信息的傳遞滯后,產供需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運輸銷售路途遠,質量的穩定性難以保證,缺乏規范化的產品,難以打造品牌。生姜的生產對水肥需求較大,種姜的地塊需要每年輪換,導致產量有大小年之分,傳導到市場上就會帶來價格的頻繁波動,農民和電商都對生姜產業抱有看天吃飯的心態,投資進行品牌建設不確定性大,存在較大的風險,企業缺乏出錢打造品牌的積極性。
2、電商人才匱乏
蒙自地處邊疆,少數民族眾多,當地的教育水平偏低。2020年“七普”數據顯示,紅河州447.8萬人口中,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僅為 42.4萬人,不到全州總人口的1/10;本身就屬于人才的洼地。調研中發現,蒙自當地的電商企業普遍面臨人才不足的困境。首先,不同于普羅大眾對電商銷售僅僅需要基本會操作電腦就可以的錯誤理解,電商銷售和電子商務知識的不足,缺乏完整的團隊是大多數蒙自電商企業面臨的困境,因此大多數企業訂單和點擊率無法提升,產品銷售利潤過低,公司運營和持續發展受到極大阻礙,人才的缺乏和企業運營艱難,是互為因果,導致很多電商企業不考慮在當地保留運營團隊,只靠中介或者當地公司幫助收貨發貨,長此以往,優秀的人才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人才引進難以為繼,本地的企業和員工不能及時學習到新的知識,難以開拓見識和眼界,本地企業長期維持低層次經營,產業提升缺乏后勁。
3、姜農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蒙自市2021年生姜種植面積為57200畝,2022年生姜種植面積47100畝,短短一年時間種植面積減少10100畝;2022年全市有12000戶姜農,來自13個鄉鎮,人均種植面積不到4畝,生產規模小,產量不高;蒙自現在還沒有建立專門的生姜交易市場,本地市場吸納消化能力不高,大部分姜農都是被動地等著中介或者是中間商來收購,在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不高;近幾年,生姜價格頻現大起大落,最高可以到達20元/kg,最低僅有4.5元/kg,生姜價格變化幅度非常大,很多種植戶由于價格低,姜價還不夠彌補種植成本,棄種是無奈的唯一選擇。因此,就調研點村民來看,生姜種植并非目前大部分農戶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更近似于副業作物,生產主體仍以分散的個體農戶為主,大部分姜農認為小黃姜是懶莊稼,種下后就外出打工,忽視了小黃姜中后期的肥水管理,導致生姜出現“姜瘟病”,面臨減產甚至絕收的風險。蒙自專業的電商公司不到100家,幾乎沒有規模特別大,年產值上千萬的電商企業。大部分從事小黃姜銷售的電商企業,銷售品種眾多,小黃姜并非其主打產品,是季節性的產品,電商企業銷售手段單一,不能熟練掌握引流規則,產品包裝簡單,沒有規范的分級,在電商平臺上價格偏低,利潤有限。
4、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主要表現為:其一,存儲設備不足,生姜采收之后,如果保存得當,可以在1-3年之內正常銷售,借助先進的儲藏手段,也能提升農民應對價格波動的抗風險能力,提高生姜銷售收入。但是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姜農還是采取將姜塊留在土中過冬的傳統手段,儲存的效果如何完全取決于天氣和降雨;大部分的中間商和收購商無法在當地找到價格合適、滿足基本要求的倉儲,要么長途跨省,拉到貴州保存,要么拉到昆明,倉儲能力不足阻礙了電商的常年銷售;其次,隨著電商銷售產品、品種、覆蓋范圍和銷售渠道的擴大,下沉到農村,直接和農戶打交道,減少中間環節是趨勢,但是目前蒙自市的鄉村道路建設和物流企業布點不全,加快構建覆蓋市鎮村的三級物流體系對全面提升農村物流服務能力和電商發展水平很關鍵。最后,當地目前尚未建設集中的小黃姜交易市場,不利于強化農民和電商企業的直接交易。
課題組調研發現,蒙自市目前尚未建設集中的小黃姜交易市場,不利于強化農民和電商企業的直接交易。
三、推動蒙自小黃姜電商產業更好發展的建議
1、加大對小黃姜產業的宣傳,打造區域性品牌
強化與紅河州本地以及云南省知名高校的專業科研團隊合作,將蒙自小黃姜基地提供給高??蒲袌F隊開展科研教學活動,同時,邀請高??蒲袌F隊開展針對性的小黃姜種植技術指導,讓科研人員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技術,提升小黃姜品質。結合蒙自本地少數民族的節慶活動,做好小黃姜的創意宣傳,改變傳統的營銷思路,挖掘蒙自小黃姜種植歷史、姜農的故事、小黃姜的特殊功效,并將之合理地呈現在營銷宣傳中,例如展現農產品獨特的生產方式、優異的生長環境等,并以圖文、視頻、直播等綜合手段來吸引客戶,再利用社交電商、內容電商、新零售等多種營銷手段主動將自有產品向消費者推銷。加強與各大電商平臺的溝通交流,開展針對性的助農、扶貧專項促銷。
就目前蒙自小黃姜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鼓勵各個企業“八仙過海,爭創品牌”會給目前同質化的小黃姜銷售帶來負面影響,為此,應從資源整合的角度,著力打造地域公共品牌,建議由政府主導,企業聯合,統一申請區域性品牌。
2、加強人才培育
小黃姜電商想要在蒙自當地發展做大做強,必須要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認可,只有當地政府領導干部和群眾了解這個行業,支持這個行業,甚至積極參與這個行業,才能創造行業的輝煌。建議由政府出面,邀請電子商務培訓機構專業人員、農廣校的農業推廣人員以及當地電商中的成功人士,對蒙自的鄉村基礎政府和基層農民進行農產品電商方面的基礎知識普及。加強互動,組織村民代表參觀蒙自本地的成功電商企業,讓農民能親眼看到、感受到電商的運作,從而理解、支持和參與電商的發展。利用本地高校的資源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強化電商從業人員的網站開發、美工設計和網站數據維護能力,同時提升其商務運營能力和理論層次。加強與電商平臺駐點人員的溝通合作,邀請電商平臺營銷團隊到蒙自為政府、高校和電商從業者開展針對性培訓,摸清弄懂不同電商平臺的引流策略、營銷策略等相關內容,提高蒙自小黃姜的定位準確度,找準目標客戶群體,提升銷售。政府應加強專業人才引入力度,尋求與農產品電商發達地區及專業性較強的電商運營企業合作,以專業電商人才帶動當地人才培養。在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外出青年、大學生等人群回鄉開展電商創業。
3、推動農業產業化、組織化
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要堅持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發揮引導服務作用。一是要加快農業產業鏈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實行團體式專業合作經營模式,使農民形成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有效保障農產品商品化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民利益的最大化。強化電商企業和農民團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直接溝通、合作,利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公平、公開、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地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加,強化企業和農戶的合作黏性。鼓勵有能力的電商,以入股、托管、生產環節外包等形式集中土地,統一技術集中生產。生產層面,通過農機共享、農資統購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營銷層面,通過合同收購、統一加工、包裝、倉儲、銷售等方式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穩定銷售渠道。也可以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戶+合作社+超市”、“農戶+合作社+直銷”、“農戶+合作社+合作社自辦加工企業”等多種合作、聯合的組織模式,使小農戶借助電商融入大市場。二是要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能力,地方政府以及村集體需要根據各自的資源條件、產品品種、發展水平優勢和農產品的市場前景,制定相應的規劃,為農戶、企業合理疏解市場風險。
4、完善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城鄉物流服務體系,加大對市域范圍內電子商務物流園、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建設和支持力度,規劃建設區域性優勢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節點和支線體系。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整合利用農村現有的集貿市場、郵政等配送體系及資源,充分發揮鎮商貿中心的銷售、配送、金融等服務功能,形成鎮村二級 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體系。
結合現有的電商產業園建設,把面向倉儲企業的招商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也可以拿出電商產業園的閑置土地,吸引當地電商企業、物流企業等投資開發倉儲。
根據當地不同鄉鎮生姜種植面積、生姜產量等綜合因素,選擇交通方便合適的地點,建設集中的小黃姜交易市場,鼓勵電商企業和其他加工企業到市場內設點收購,集中加工、統一包裝,統一發貨,完善、帶動產業鏈的建設和發展。
[執筆人:鄒雅卉(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樊盛濤(澎湃新聞),課題組成員:南儲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韓仲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樊盛濤(澎湃新聞)。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澎湃新聞)
來源/作者: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張雪